喜报!伤研所倪大龙教授入选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》“35岁以下科创35人”亚太区榜单发表时间:2023-11-08 10:47 11月2日,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/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倪大龙教授入选2023年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》“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”亚太区榜单。中国工程院院士、瑞金医院院长宁光受邀参会,现场为倪大龙教授颁奖。 颁奖典礼 首次提出纳米修复医学的概念领域,提供了多种器官损伤修复的创新策略 倪大龙教授专注于基于纳米材料的修复医学(简称“纳米修复医学”)领域,通过合成新的纳米结构/纳米酶,利用协同策略来修复急性肝/肾/肺损伤、炎症性肠病、骨关节炎/骨质疏松症等,并揭示其体内修复机制。他首次提出纳米修复医学的概念领域,提供了多种器官损伤修复的创新策略。 倪大龙教授领导的“纳米修复医学”实验室旨在利用纳米技术作为工具,修复急性或慢性器官损伤,针对不同器官损伤微环境,提供器官损伤修复的创新策略:1)直接清除活性氧这一主要诱因来修复急性肝/肾/肺损伤;2)结合临床病人样本中过表达的基因,清除活性氧和基因疗法共同修复骨关节炎;3)针对疾病特殊的酸性/免疫微环境,利用酸中和/免疫调节作用共同逆转骨质疏松。 在临床上没有治疗器官损伤的有效方法/药物的情况下,倪大龙的研究表明,纳米修复医学针对器官损伤可以实现特异性修复,在临床中大有可为。目前,他正在和瑞金医院的临床科室及药厂积极推动临床转化,希望早日实现器官损伤的高效修复,造福临床患者。 颁奖合影 倪大龙教授,自2020年经高层次人才引进入职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后,先后获得了国家/上海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、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,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双百人计划,现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/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“纳米修复医学”课题组组长。倪教授主要聚焦纳米修复医学,从事器官损伤修复与诊断相关纳米材料的研发与应用。 目前,倪大龙教授已以第一/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、Science Advances、Advanced Materials、JACS、Angew、Chemical Society Review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,论文被引用9000余次,H-index为43,2020年以来连续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“全球前2%科学家”。目前担任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(IF=10.2,中科院一区)副主编,《Exploration》、《无机材料学报》、《BMEF》、《Nano Research》等期刊的青年编委。现任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基础与材料学组委员、第一届中西医学会运动医学专委会委员、上海市核医学会核医学与分子影像专业委员会放药学组委员。 倪大龙教授 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》(MIT Technology Review),1899年创刊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,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技术杂志,也是全球影响力最大的科技商业化智库之一。自1999 年起,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》每年在全球范围内从生物医药技术、能源材料、人工智能、量子计算和通信、智能制造等多个前沿学科和科技领域中遴选出“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”(简称“TR35”)。 |